冬奥会上,有几项比赛可能让你昏昏欲睡——雪车、钢架雪车和雪橇。

它们都在同一个赛道上进行,乍看之下,无非就是趴着滑行、躺着滑行和坐着滑行。

但要是你懂得其中门道,就会知道:这堪比“冰上赛车”!惊险又刺激!

钢架雪车:太危险,两次被逐出冬奥会

·简介

钢架雪车长得就像一块滑板,板下是钢刃做成的“轮子”。

两侧各一个手柄。选手借此推着钢架雪车助跑,并在比赛时固定身体。

·装备

选手需佩戴头盔、穿“钢钉鞋”、戴手套。比赛服由拉伸力非常强的材质制成。

·比赛规则

选手先助跑,然后俯卧在钢架雪车上,滑行到终点,累计用时最短者获胜。单人一共进行4轮滑行。

中途掉落不影响比赛成绩,但通过终点时,选手必须在雪车上。

钢架雪车对选手体重有规定,超重需要减重。

1928年,钢架雪车就成为冬奥会比赛项目,但它曾两度被开除“冬奥籍”,直到2002年才回归。

因为,它太危险了!

钢架雪车比赛中,最高速度可达到135千米/小时,比很多高速公路的限速还要快。

运动员相当于贴地飞行,身体毫无遮挡物,还要控制雪车,典型的“肉包铁”。

一旦“翻车”、飞出赛道,或撞到赛道壁,都可能导致运动员重伤,甚至死亡。

平时训练中,很多运动员都被撞得皮开肉绽。

钢架雪车不仅考验选手的爆发力、控制雪车的技术,更考验他们的心理承受力。

我国首个钢架雪车世界冠军、26岁的内蒙古小伙耿文强透露,第一次上冰道训练后,所有的队员都吓哭了。

“那几天由于害怕,焦虑得饭都吃不下。那种恐惧感真让人毕生难忘。”

雪橇:“躺赢”,也不简单

·简介

雪橇前方,有两个弯刀似的橇刃。

雪橇上没有把手,只有一个简易座位。

·装备

选手要戴头盔、穿着与钢架雪车比赛相似的比赛服。鞋上没有钢钉,但手套上有,方便抓地助力。

·比赛规则

选手仰卧在雪橇上滑到终点,累计耗时最短者获胜。

通过终点前需坐起拍击弹板,才算完成比赛。

男子、女子单人滑行4次,自由性别双人滑行2次。

钢架雪车和雪橇有点像——前者,选手趴着、头朝前;后者,选手平躺着、脚在前。

因此,雪橇被称为冬奥会中的“躺赢”项目。

比赛之初,选手是坐在雪橇上,用双手抓住冰面,前后摆动身体来加速;完成加速后,选手迅速向后躺下,以平躺的姿势滑行,通过腿或身体力量控制方向和速度。

看似简单,实际上非常考验选手的驾驶技术,以及核心肌肉群的力量。

尤其遇到弯道和坡度大的地方,选手要迅速调整身体重心和角度,让自己平稳又快速的过弯、下坡。

雪车:过去,狭路相逢重者胜

·简介

车头尖尖的,像小“火箭”;雪车内有两个“把手”,相当于方向盘,尾部有刹车。

·比赛规则

最快滑行到终点者获胜。

女子单人雪车、四人雪车滑行2次,男子、女子双人雪车滑行4次。

·运动员和装备

舵手:坐在最前方,通过两个把手来控制雪车的方向。

刹车手:坐在最后方,负责让雪车停下来。

选手也要戴专门的头盔,穿脚底带钢钉的特制鞋。

雪车起源于瑞士,是冬奥会中的“元老”。

在1924年法国夏蒙尼举办的第一届冬奥会上,它就是正式比赛项目。

雪车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之一,最快时速可达160千米,有“冰上F1”的美称。

雪车是靠重力加速度滑行的,在比赛刚开始时,运动员要推着雪车跑50米左右,然后跳上雪车。这个环节是整场比赛中,选手发力的唯一机会。

要想滑得快,有一个很简单的诀窍:增加运动员的体重。

1952年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第六届冬奥会上,德国队派出4名体重远超其他参赛队伍的运动员参赛,并凭借体重优势一举夺冠。

在这之后,为公平起见,雪车比赛更改规则,严格限制运动员和雪车的总重量,超重的队伍需要减重。

如今,要想赢得比赛,只能拼运动员的爆发力、平衡力和控制力。

本文来自《家庭医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