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8日广东男篮与巴西队热身赛中,22岁中锋徐昕与主帅杜锋的公开冲突,将CBA长期存在的体系矛盾与人才培养问题推至台前。这场18分领先遭逆转的比赛,最终以84-87的比分收场,但比失利更引人关注的是第二节暂停时,徐昕当众手指杜锋怒怼的画面,这堪称CBA史上罕见的师徒冲突现场。

冲突始末:战术矛盾下的情绪爆发

事件始于徐昕防守漏板被换下后,杜锋的当众训斥。据现场球迷透露,杜锋随后指示后卫杨溢"不给徐昕传球",这直接触发了年轻中锋的爆发。身高2米26的徐昕在球队四年间始终难以融入杜锋的小球体系,本赛季场均仅12.3分钟出场时间,7场关键战遭末节弃用。这种战术地位与天赋的错配,成为冲突的根本诱因。

成长困境:天才中锋的迷失之路

作为易建联接班人,徐昕四年间数据始终在4.7分2.8篮板徘徊,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届新秀杨瀚森的快速成长。青岛队为杨瀚森设计的专属培养方案,与广东队"重外线轻内线"的体系形成强烈反差。数据显示,徐昕防守端其实表现亮眼,其护框能使对手禁区命中率下降9.3%,盖帽效率甚至超过周琦,但这些价值在杜锋体系中被严重低估。

展开全文

体制反思:人情篮球的竞技悖论

更深层次看,此次冲突暴露了广东男篮更衣室的复杂生态。未签约杜锋亲属经纪公司、又无背景的徐昕,即便在合同年也难以获得公平机会。这种"人情篮球"与赵睿、胡明轩等嫡系球员的待遇形成鲜明对比,反映出CBA俱乐部普遍存在的体制性困境。当22岁球员需要以公开冲突争取机会时,竞技体育的公平准则已然蒙尘。

破局之道:体系改革与人才流动

解决矛盾需要双管齐下:对广东队而言,若坚持小球体系应考虑交易徐昕换取适配球员;对CBA联赛来说,需建立更透明的人才培养机制。此次事件犹如一面镜子,照见了传统培养模式与现代篮球潮流的脱节。当新生代球员开始用行动争取权益,联赛改革已刻不容缓。

那么,广东男篮会不会放弃徐昕呢?还是说广东男篮放弃杜锋呢?你们觉得广东男篮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?欢迎留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