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引援到球员管理,再到球队内部的竞争,曼联都显现出无数问题。今年夏天,加纳乔拒绝拜仁,只愿意加盟切尔西;桑乔拒绝罗马;安东尼只想去皇家贝蒂斯。这一系列决定表明,球员们显然不把曼联当回事,他们直接利用曼联来压低自己未来东家的谈判成本。这些举动背后反映的,不仅是球员的自私和对曼联管理的轻视,更是管理层的无能和怂。当你连自己的球员都管不住时,谁会尊重你?

曼联管理层的怂自三德子担任CEO后,愈发明显。三德子曾公开表示:“夺冠与否并不影响曼联的商业价值。”这句话标志着曼联的商业化运作走到了极致。曼联的领导层,更多看重的是球队的商业利益,而非实际成绩。因此,面对球员纪律问题时,他们更倾向于妥协而非采取强硬措施。去年,拉什福德因在夜店通宵后请病假缺席训练,曼联仅仅要求其道个歉,便了事。这样的做法直接向球队更衣室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——只要道个歉,任何不端行为都能得到原谅。

更令人失望的是,曼联的管理层对球员的管理从来不严格,几乎是放任自流。马蒂奇曾回忆,曼联队委会时,很多球员迟到仅仅是罚款了事,这种罚款对收入丰厚的球员而言,根本不算什么。甚至,拉什福德在为买早餐停车违规时,几英镑的罚款都不在乎。这种态度,让球队的纪律性变得形同虚设,根本没有执行力可言。

从范加尔时代起,曼联的主教练们就强调纪律性,可问题是,管理层的妥协让纪律要求失去了威慑力。上赛季,曼城的阿莫林在曼市德比后公然批评了曼联的纪律问题,认为少了加纳乔和拉什福德,曼联依然能取胜。他的言论直接揭示了曼联在面对球员问题时的软弱与无力。即使滕哈赫也曾多次强调纪律,但他同样未能避免对球员的妥协。正因为有了这些妥协,曼联在球场上始终缺乏那股强硬的气魄和斗志。

曼联的管理层怂到无法处理队内大牌球员的个性问题,甚至不敢对B费做出必要的管理调整。B费是球队的队长,球队的核心,但曼联却没有足够的勇气要求他按照战术纪律来踢球。结果,滕哈赫和索肖都未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改变。这些例子表明,曼联的管理层缺乏足够的决心去处理这些核心问题,直接导致了球队内乱的局面。

上赛季,拉什福德曾在曼市德比中表现得非常软弱,面对老迈的凯尔·沃克,他没有敢用速度去突破,也没有用身体去对抗,反而提前刹车回传,甚至在对方并未用力的情况下倒地不起。这种怯懦的表现不是个别现象,很多曼联球员都表现出类似的心态,每次拿球时都害怕失误。面对对方的逼抢,他们不敢沉稳地传球,生怕被抢断。对于这些球员来说,每一次控球都充满了压力,哪怕是最简单的对抗,他们也显得无所适从。

与英格兰国家队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,曼联球员似乎并未能在俱乐部中找到自己的自信。为什么梅努在国家队踢后腰能游刃有余?为什么B费在葡萄牙队能稳定球权?而曼联球员总是显得不敢承担责任,缺乏自信。更令人困惑的是,曼联拥有世界一流的训练设施,但球员们的基本身体素质却连英乙球员都不如,这到底是什么原因?

在赛季前的准备阶段,曼联球员的身体对抗频繁失败,尤其是在面对英乙球队时,达洛特、梅努等人几次被对方放倒。曼联球员的倒地次数直线攀升,似乎是因为他们害怕与对方的对抗。每当对手使出凶狠的滑铲时,曼联球员的反应就是躲避,这种软弱的表现让球队在气势上完全落于下风。

曼联的转会市场同样反映了管理层的怂态。球队在引援过程中屡屡表现出软弱,面对比利时门将拉门斯的报价争议,曼联竟然没有勇气提出一个坚决的价格。即便与切尔西谈判时,曼联也被压价至几乎无力反抗的地步。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曼联管理层在转会市场上根本无法控制局面,他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。

如果曼联真想重建,首先要有决心,必须敢于做出艰难的决定,哪怕是放弃一些球员、承担一些损失。只有这样,球队才能恢复曾经的威严和气魄。要知道,只有在比狠劲、比决心的较量中,曼联才有机会重新崛起,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球队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